傳媒中心
智昌使命,致力于讓人機共融創造社會價值
當前工業領域什么技術最受矚目?答案無疑是工業互聯網。
從去年早些時候掀起一輪討論度的新基建,到今年發布的“十四五”規劃,工業互聯網都是重點提及產業,尤其是隨著5G 技術的落地,兩者的結合更是被賦予了無限期望。
究竟,在原有工業互聯網基礎上,5G的到來,帶來了怎樣的碰撞火花?
接下來,就讓我們智昌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稱:智昌集團)的技術副總馮浩然為您娓娓道來。
5G落地工廠,初期看速度,未來重點是仿真分析
7月15日,智昌集團就在機器人峰會上發布了AE-Net OS產業群智大腦操作系統。
該系統是仿照蜜蜂和章魚仿生思維設計,即利用蜂群群體智能和分布式并行智能,構建面向產業鏈的操作系統,底層為機聯層,連接各類設備,包括但不限于機器人和智能專機,實現設備實時在線;中間層為數據層,實現工藝流優化,使用群智網絡控制器構建章蜂機器人;上層為價值層,通過微控制云構建群蜂機器人,實現資源優化調度問題。
其中,在5G的加持下。該操作系統實時了機器人和整個工廠的全流程化控制,實現了底層裝備的控制,中間層的管理和上層物料客戶調度實時的一體化。當前在這個系統里面,智昌集團已經做到在底層是4-5毫秒的實時控制,中間層是20-30毫秒的管理控制,上層是80毫秒的調度控制,如果在沒有人干預的情況下,可以在一秒之內完成整個工廠車間的實時的用電控制。
但是,馮博士表示“速度只是一個基準?!?/p>
那么,這一基準之上,5G技術的到來,還為工業互聯網、智能制造帶來了怎樣的可能性?
針對這一點,馮浩然提名“仿真分析”?!盎跀祿?,我們有了‘數字孿生’,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夠做仿真分析。屆時,一旦生產上下鏈出現任何問題,我們都可以通過數據找出問題的出處,繼而及時糾正問題?!?/p>
比如鋼材的生產,除了及時察覺并糾正問題,避免生產過程中出現更多的次品,“基于生產過程中所有數據的聯動,我們能夠知道圍繞產品的最優數據,從而為后期的生產過程提供借鑒,最終提高良品率,實現高利潤。而這些數據依靠人工是挖不出來的?!?/p>
此外,數據的實時聯動,意味著工廠管理層知悉每一個環節的進展,包括原料運輸位置與到達時間,“如此,我們就可以讓材料在生產前一刻送到,加快整個生產過程節奏,同時避免因物料排隊上流水線而產生的庫存問題?!?/p>
可以看到,基于實時數據的實現,以上生產流程中似乎用到人工的地方似乎更少了,馮浩然指出,這也正是當下頭部企業所推進的一點——少人化、無人化。
“無人化,意味著要實現機器化、自動化,就得依靠中央系統把所有環節權全部聯動起來,此時不僅僅是用機器人替代流水線工人,更是要替代部分工長、車間主任、分廠廠長、副總經理等等?!?/p>
“此時,基于實時數據,機器人已經能夠幫助人來做出決策分析,找出問題所在,幫助工廠管理者做到用一個視角就能夠縱觀全部流程?!?/p>
AI很火但缺少數據,應用場景就難以落地
可以看到,自人工智能這波起勢之后,工業場景就是一個熱門選項,其中的玩家不乏華為等大廠,還有更多的初創企業。
馮博士指出:“他們其中的大多數還是在做數字化、自動化的工作,遠沒有達到智能化階段?!?/p>
其中的關鍵在于數據。
“一些AI創企的上市為什么總是推后?因為營收撐不起估值,而他們最大的問題并不是AI技術不好,而是AI沒有數據,不能實現落地?!?/p>
比如一家工廠只有一堆手寫材料,面對這一情況,技術再先進的企業也多只是束手無策。
“現在,公司想要服務客戶,會要求客戶的數據全部是完備的,但回到中國企業中,有完備數據的只有極少部分,并且也有可能出現不充分的情況。此時的第一步,就是要搭建基礎設施?!?/p>
只有先把基礎結構、數據結構、實時通信、實時控制做好,再裝上智能系統,才能做到依據數據得出結論。
而針對這一點,智昌做的是從底層到頂層全部打通。比如數據,智昌有為企業提供服務App,讓他們能夠將老師傅的經驗、專家知識等多類數據上傳,繼而有程序員做一些優化決策類界面,在這一系統內,企業就可以基于實時數據實現自主決策,最終提高收益。
與此同時,在企業的允許下,這些數據也將作為智昌集團數字工廠的一部分。換句話說,除了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身份,智昌集團也能夠作為一個數據平臺,上接AI創企,下接企業客戶,從而更好地服務企業、賦能行業。
“我們相當于成為了這些頭部企業的信息自動化部門,在所有項目搭建完成之后,會幫助企業培訓一批人,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系統應用問題也會優先轉接到我們這邊來解決?!?/p>
▲智昌集團技術副總馮浩然(左一)
智昌集團由機器人起步,在機器人控制器這方面做的很好,這也是智昌相較于當前市面上其他數據平臺、工業互聯網的優勢所在,后者只有反饋,而智昌可以基于反饋控制到底層,而不單單只是頂層決策。
當前,智昌集團以AE-Net OS操作系統為核心,以泛在賦能控制器為載體,已經成功開發出工蜂、章蜂、群蜂三大機器人產品平臺,并在此基礎上全面布局“裝備智聯、工廠智聯、產業智聯”的業務模式。